24小时服务热线

400-108-0975

标题

Autem vel eum iriure dolor in hendrerit in vulputate velit esse molestie consequat, vel illum dolore eu feugiat nulla facilisis at vero eros et dolore feugait

2019年教师招聘考试备考试题及答案(8)

一、单项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共计60分)

1.西方最早的教育学著作是( )。

A.《奥德赛》

B.《论演说家的培养》

C.《法律篇》

D.《理想国》

2.杜威所主张的教育思想被称作是( )。

A.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B.要素主义教育思想

C.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D.永恒主义教育思想

3.教育工作中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符合了人的发展的( )。

A.整体性

B.稳定性和可变性

C.差异性和不均衡性

D.阶段性和顺序性

4.学科课程分科过细,偏重书本知识,同实际生活距离较远,不能照顾到儿童的需要和兴趣,

难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立足于克服这些缺陷的课程是( )。

A.综合课程

B.核心课程

C.选修课程

D.活动课程

5.我国近代颁布并实施第一个学制是( )。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

D.壬戌学制

6.20世纪60年代,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们进行了著名的“教学与发展”的实验研究,其带头人是( )。

A.赞科夫 B.列昂杰夫 C.鲁利亚 D.鲁宾斯坦

7.皮亚杰的研究表明,感知运动阶段的一个显著标志是儿童渐渐获得( )。

A.客体客观性 B.主体客观性 C.客体永恒性 D.主体永恒性

8.在论述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时,提出“最近发展区”这一重要概念的是前苏联心理学家( )。

A.巴班斯基 B.彼得罗夫斯基 C.维果茨基 D.斯米尔罗夫

9.根据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12~18岁的个体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 )。

A.角色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B.主动感对内疚感

C.勤奋感对自卑感 D.友爱亲密对孤独

10.卡特尔根据对智力测验结果的分析,将处理数字系列、空间视觉感和图形矩阵项目时所需的能力称为( )。

A.晶体智力 B.流体智力 C.三元智力 D.情绪智力

11.我国第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是( )。

A.《论共产主义教育》

B.《教学与发展》

C.《教育史》

D.《新教育大纲》

12.教师最本质的特征,也是教师与其他专业人员的根本区别所在是( )。

A.为人师表

B.教书育人

C.教学研究

D.热爱学生

13.教师正在上课,一位迟到的学生突然推门而入,同学们不由自主的转头去看这学生,这种现象属( )。

A.不随意注意

B.随意注意

C.有意注意

D.随意后注意

14.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开始获得守恒概念的个体,其思维发展属于(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15.下列不属于认知学习理论的是( )。

A.格式塔学派的完形一顿悟说

B.托尔曼的认知一目的说

C.考夫卡的完形一顿悟说

D.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说

16.教师职业倦怠是用来描述教师不能顺利应对什么时的一种极端反应( )?

A.个人压力 B.生活压力 C.工作压力 D.社会压力

17.费登伯格认为,职业倦怠是“过分努力去达到一些个人或社会的不切实际的期望”的结果,这是一种( )。

A.临床的观点 B.社会心理学的观点

C.工作环境的观点 D.社会历史学的观点

18.研究表明,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的是那些低自尊或外控的教师,以及具有( )。

A.A型人格的教师 B.B型人格的教师

C.C型人格的教师 D.D型人格的教师

19.从广义的角度理解,引起学习发生的是个体的( )。

A.成长 B.经验 C.反射 D.反应

20.达尔文小时候曾被认为是低能儿,牛顿小时候成绩很差,华罗庚在初一时还补考过数学,后来使他们大脑中的潜能发展起来,并产生巨大变化的原因是( )。

A.学习 B.成熟 C.时间 D.年龄

21.说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一般可通过言语来进行清楚的描述的知识是( )。

A.叙述性知识

B.陈述性知识

C.程序性知识

D.条件性知识

22.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学发展理论,中学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 )。

A.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

B.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C.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D.获得同一感,克服混乱感

23.以“海因茨偷药”为例,如果认为“海因茨不能去偷药,因为如果被抓到就会坐牢”,则说明,这种观点属于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中的( )。

A.服从和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

B.朴素的享乐主义或功利主义定向阶段

C.好孩子定向阶段

D.尊重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定向阶段

24.适当过度学习能促进知识保持,研究表明,最佳效果的过度学习是学习熟练程度达到( )。

A.130%

B.140%

C.150%

D.160%

25.主张“教育无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 )。

A.罗杰斯

B.杜威

C.卢梭

D.涂尔干

26.在各种有影响的动机理论中,归因理论最为强调( )。

A.认知 B.情感 C.意志 D.个性

27.以下哪一项不属于知识的功能 ( )?

A.预期功能 B.监督功能 C.调节功能 D.辨别功能

28.安德森从信息加工的角度对知识进行分类,其中对事实、定义、规则和原理等的描述属于( )。

A.隐性知识 B.显性知识 C.程序性知识 D.陈述性知识

29.技能被定义为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复杂系统,这个系统包括肢体动作方式和( )。

A.智力动作方式 B.操作技能方式 C.运动技能方式 D.思维方式

30.因为解决问题需要对原有知识、原则进行重新组合,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迅速提取与解决问题有关的信息,这些信息储存在( )。

A.感知 B.思维 C.注意 D.记忆

1.【答案】B。解析: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培养》是西方最早的教育学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A选项,《奥德赛》又译《奥狄赛》、《奥德修纪》、或《奥德赛飘流记》是古希腊最重要的两部史诗之一(另一部是《伊利亚特》,统称《荷马史诗》)。《奥德赛》延续了《伊利亚特》的故事情节,相传为盲诗人荷马所作。《奥德赛》共12000多行,也分为24卷。C选项,《法律篇》,据西方研究柏拉图的专家考证,《法律篇》是柏拉图的晚期作品。柏拉图在74岁高龄时才着手写《法律篇》第一卷。柏拉图在去世时并没有留下一部完整的稿子,至多只是有一个初稿。现在人们看到的《法律篇》是柏拉图死后由他的学生、奥巴斯的腓力浦整理后出版。《法律篇》共12卷,但有些作家把《伊壁诺米》也划了进去,变成了13卷,但一般都认为是12卷。《法律篇》大致全面地反映了古希腊,特别是雅典的城邦的建立、地理位置、政府结构、选举制度等情况。对话内容涉及法律、宗教、教育、历史、哲学、艺术、伦理、外交、贸易、家庭、婚姻、技艺、公民生活等。前三卷主要讨论立法的宗旨和立法者必须具有的素养和条件。第四卷到第十二卷分别论述各种法律和法律制度。D选项,《理想国》,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年)创作的哲学对话体著作。全书主要论述了柏拉图心中理想国的构建、治理和正义,主题是关于国家的管理。 柏拉图的《理想国》一书是他的代表作,涉及到了政治学、教育学、伦理学、哲学等多个领域,思想博大精深,几乎代表了整个希腊的文化。2015年11月,《理想国》在英国“学术图书周”中,被评为最具影响力的20本学术书。

2.【答案】C。解析:实用主义教育学主要的代表人物为杜威和克伯屈,它以美国实用主义文化为基础,是美国文化精神的反映,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理念进行了深刻批判,推动了教育学的发展。A选项,存在主义教育是一种以存在主义为其哲学基础的教育理论,20世纪中期流行于美国和西欧各国。存在主义是一种把人的存在当作其基础和出发点的哲学。但存在主义者所说的“人的存在”指的是个人主观的“自我意识”,即人首先存在着,通过他自己的自由选择而决定他的本质。存在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德国的雅斯贝尔斯、海德格尔、波尔诺夫,奥地利的犹太哲学家马丁·布贝尔,法国的马塞尔、萨特,美国的奈勒等。B选项, 20世纪30年代美国出现的与进步主义教育对立的教育思想流派,又称传统主义教育、保守主义教育。早期主要代表人物有W.C.巴格莱、I.L.坎德尔、R.芬尼和T.布里格斯等。D选项,永恒主义作为一种教育哲学,坚持主张过去的东西是卓越的,为宇宙、人性、知识和真善美的不变的本质辩解,认为凡是值得向往的东西都是永恒不变的。这一传统的教育流派,也称新古典主义教育。它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流行于50年代的英、法等国,之后逐渐衰落。最主要的代表有美国教育家赫钦斯、法国的阿兰和英国的利文斯通。

3.【答案】C。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包括: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题目中“因材施教”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根据差异来选择适合的方式尽兴施教,体现的是个别差异性。“长善救失”反映了注重发掘学生优点,弥补缺点,体现的是互补性。根据选择题选择最优选项的原则,本题选C。A选项,个体身心发展无此规律。B选项表述的是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D选项,与题目表述无关。阶段性要求教育者不搞“一刀切”,顺序性要求教育者做到循序渐进。

4.【答案】D。解析:A选项,综合课程是一种多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其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相关学科的整合,促进学生认识的整体性发展并把握和解决问题的全面的视野与方法。B选项,以问题为核心,将几门学科结合起来的课程,叫做核心课程,属于综合课程的一种。C选项,选修课程是指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与发展方向,允许个人选择的课程,是为了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开发的课程。其主导价值在于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D选项,活动课程,也叫经验课程,是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经验课程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的价值,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就是学生的经验及其生长需要,经验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体验。根据题目中的表述,与现实联系比较紧密,能够照顾到儿童的需要和兴趣的课程,符合活动课程的定义,故选D。

5.【答案】B。解析:A选项,壬寅学制是中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但只颁布而没有实行。B选项,癸卯学制是中国开始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或实行新学制的开端。C选项,壬子癸丑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D选项,壬戌学制是新学制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新教育制度的确立,标志着中国近代以来的学制体系建设的基本完成。“1922年学制”,“壬戌学制”,“新学制”“六三三学制”指的是同一个学制。根据题意,首次颁布并且实施,所以选择癸卯学制。

6.【答案】A。解析: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即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7.【答案】C。解析:感知运动阶段,主要特点是:(1)通过探索感知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2)低级的行为图式;(3)在9-12个月的时候,获得了客体的永恒性。

8.【答案】C。解析: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9.【答案】A。解析:根据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12-18岁正处于青春期,面临的主要矛盾是角色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10.【答案】B。解析:流体智力需要较少的专业知识,包括理解复杂关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处理数字序列、空间视觉感和图形矩阵项目所需能力为流体智力。

11.【答案】D。解析:中国的杨贤江(化名李浩吾)的《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著作。A选项,《论共产主义教育》的作者是苏联加里宁,曾有名言: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B选项,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即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12.【答案】B。解析:教师最本质的特征,根本任务,区别于其他职业的最根本的区别,就是教书育人。

13.【答案】A。解析:A选项,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无意注意是注意的初级形式,不仅人类有,动物也有。BC选项,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D选项,有意后注意,也称随意后注意,它是有着自觉目的,但无需意志努力地注意。有意后注意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并在有意注意之后产生的。它是一种更为高级的注意。根据题意,学生不由自主的看学生,属于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故选A。

14.【答案】C。解析:本题考察的是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的知识点。

15.【答案】C。解析:完形一顿悟说是格式塔学派的苛勒的理论,并不是考夫卡的理论,所以C选项本身就是错误,并且ABD的选项的内容都属于认知学习理论的内容。

16.【答案】C。解析:教师职业倦怠是用来描述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时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17.【答案】A。解析:1974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登伯格首次将职业倦怠一词引入心理学领域。费登伯格认为,职业倦怠是个体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所产生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

18.【答案】A。解析:研究表明,那些具有A型人格、低自尊或外控的教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具有A型人格的教师常常对现实抱有不切实际的理想和期望,容易对外界干扰进行妥协,在人际交往中往往体验到一种无能感。因而不能客观地评价自我使得他们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19.【答案】B。解析:学习是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改变。

20.【答案】A。解析:知识学习是学生技能和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21.【答案】B。解析:A选项,一般无此说法。B选项,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它是个人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能够直接加以回忆和陈述的知识。主要用来说明事物的性质、特征和状态,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这类知识主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这种知识具有静态的性质。C选项,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人没有有意识地提取线索,因而其存在只能借助某种作业的形式间接推测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这种知识具有动态的性质。D选项,条件性知识,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条件性知识是指教育学、心理学和教法等相关的教育心理方面的知识;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 具体地说, 这种知识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根据题目中关键词“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可知题目中描述的内容为陈述性知识。故选B。

22.【答案】D。解析:埃里克森提出人的每个发展阶段均面临一种发展任务,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23. 【答案】A。解析: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三水平六阶段)(道德两难故事法)

24.【答案】C。解析:过度学习,又称为“过度识记”,是教育心理学上的术语,是指达到一次完全正确再现后仍继续识记的记忆。过度学习有利于识记材料的保持,但是也明白“过犹不及”的道理,不能一味的重复再重复。实验证明,过度学习达到50%,即学习熟练程度达到150%时,学习效果最好。故选C。

25.【答案】B。解析:A选项,罗杰斯,认为教育应该以人为本,满足人的需要,属于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B选项,杜威,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具体目的和知识目的,属于教育无目的论的代表人物。C选项,卢梭,认为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属于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D选项,涂尔干,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使青年社会化,属于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故选B。

26.【答案】A。解析:在各种有影响的动机理论中,归因理论最为强调认知的观点,其指导原则和基本假设是:寻求理解是行为的基本动因。

27.【答案】B。解析:知识是人对行为进行定向和调节的基础,是个体适应环境的重要因素。知识具有三个方面的功能:辨别、预期、调节。

28.【答案】D。解析: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是对事实、定义、规则和原理等的描述。

29.【答案】A。解析:《心理学大辞典》中,将技能定义为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复杂系统,这个系统包括肢体动作方式和智力动作方式的复杂系统。

30.【答案】D。解析:教师要帮助学生从记忆中迅速提取与解决问题有关的信息。

工简教育